朝天圉与文天祥
作者: 刘佐泉  日期:2017-08-12 来源 : 《历史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文天祥  兴宁  广东省  文山  艺文志  宋史  小学  县城  进士  西郊 
描述:在今广东省兴宁县城西郊,距城約一华里的地方,有一村庄,名叫朝天(?)。在清咸丰时曾建立書院,并设有文丞相的神主,以供祀奉。在解放前,該村的小学校取名为文山小学。現文山小学的名字已改,朝天(?)之称仍在。据北京图書館藏"兴宁县志"卷十一"艺文志"、卷十二"外志古蹟目"朝天(?)"条有記:"(兴邑西城外有朝天(?)),相傳文文山收合散卒駐营于此,具袍笏望闕拜告,故名。" 据兴邑进士罗清英考"宋史端宗丁丑七月,元李恒袭公于兴田县,公师潰,收兵奔循州,邑于宋为循州,地距兴国数百里"。事属有征。据"宋史記事本末"卷一八○"二王之立"记: "端宗景炎二年三月,文天祥复梅州。……五月張世杰复潮州,文天祥引兵自梅州出江西,吉赣兵
浅谈“文化梅州”
作者: 阿炳  日期:2017-08-12 来源 :《中国政协》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梅州  建设项目  建设文化  政府  口号  客家文化  概念  地方党委  代表  张扬 
描述: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梅州则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地。建设文化梅州,是现任梅州地方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响亮口号。然而,文化梅州的概念是啥?标准是啥?怎样建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最主要的建设项目和日程表是怎样的?所有这些,似乎尚还含糊,笔者最反感空喊口号,有许多的事情,不事张扬、埋头苦干远比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要令人欣赏瞩目得多。
从围龙屋的神圣空间看其历史文化积淀——以粤东梅县丙村仁厚祠为重点分析
作者: 房学嘉  日期:2017-08-12 来源 :《嘉应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梅县  丙村仁厚温公祠  世俗空间  围龙屋 
描述: 客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围龙屋则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其文化魅力向为学界所关注。围龙屋是粤东梅州客家地区标志性的民居建筑,本文试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围龙屋主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分析其文化功能,及其整个建构体系中的意义。围龙屋模式的民居,其形成时间,保守的估计在南宋宝以前,距今约有800多年。围龙屋的根在梅州,主要分布于梅州市各县,中心区在梅县、梅江区、兴宁市,向蕉岭县、平远县、五华县、大埔县及丰顺县辐射等,相关文化符号逐渐消失。
客家文化中心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作者: 吴永章  日期:2017-08-12 来源 :《嘉应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中心  历史变迁  梅州 
描述: 历史上客家文化中心是不断转移与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宋至明代,客家文化中心,主要在汀州府和赣州府等地。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嘉应州即今梅州地区成了全国客家文化中心,主要论据是:重视文教,人文鼎盛;国内客家地区移民的基地;遍布世界各地华侨的主要祖居地;直隶嘉应州的设立与社会迅速发展;梅县话成了客家话的代表方言。但是,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位,对整个客家地位的发展有所推动。
广东梅州客家文献剖析
作者: 杨彦辉  日期:2017-08-12 来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客家文献  地方文献  梅州市 
描述:对梅州客家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力求从宏观角度考察和反映其全貌和类型,以改进和加强梅州市客家文献工作。
2010年广东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 冷剑波  日期:2017-08-12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历史文化研究  2010年  基地工作  广东省  综述  研究基地  社科联  工作交流 
描述: 2010年4月9—10日,由广东省社科联、梅州市社科联和嘉应学院联合主办的广东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相关研究基地负责人及社科联领导和高校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旨在加强全省各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工作交流,进一步推动全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开展。会议议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在梅州的整合研究——以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为例
作者: 江金波,司徒尚纪  日期:2017-08-12 来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梅州  中原文化  土著文化  文化整合 
描述: 作为汉族民系的客家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从文化地理学理论考察 ,区域文化的成型取决于主体文化要素的分别成熟。据此 ,确定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在明末清初。由于历史的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与梅州客家山歌具有客家区域文化代表意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这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原文化构建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因此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方法、章法结构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途经的江南吴音印迹。客家山歌自明末清初始与吴歌分道扬镳 ,佐证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土著文化填充了客家山歌的肉体并使其尽显地域个性。因而 ,梅州客家山歌中还大量存在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从过程来看 ,文化整合导致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是客家民系长期的区域环境感应的结果。从模式与效应来看 ,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经历了前期的汉族低势位文化与土著高势位文化的整合、中期汉族与土著等势位文化的整合、后期汉族高势位文化与土著低势位文化的整合的不同模式。属于特殊的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模式 ,其效应是互相融合。
程旼与梅州客家先民南迁考
作者: 梁德新  日期:2017-08-12 来源 : 《广东史志(视窗)》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客家先民 梅州 南迁 岭南地区 客家人 迁徙 秦朝 龙川县 
描述:据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来到了岭南地区,秦朝将领赵佗驻军广东龙川县。秦朝时,有没有客家先民定居梅州境内?程欧是不是梅州最早的客家先民之一?本文以罗香林的“客家人五次迁徙说”为基础,以程欧举族南迁为引线,浅述梅州客家先民的迁徙历史及梅州何时成为客家聚居地。
巧用探究性学习,体悟历史文化魅力
作者: 罗文波  日期:2017-08-12 来源 :《广东科技》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设置历史情境  构建辩论平台  考究剧情真伪  结合其他学科  撰写历史小论文 
描述:根据青少年学生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乐于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的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构建辩论平台、考究剧情真伪、结合其他学科、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一部解析“大历史”的“小历史”:以《梅州大侠香港六十年》为中心
作者: 夏远鸣  日期:2017-08-12 来源 :《客家研究辑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香港  大侠  梅州  历史  解析  生活经历  叙事长诗  成长环境 
描述:《梅州大侠香港六十年》是香港爱国商人廖安祥(1907-2007)的一本回忆录。之前他曾用客家话五言诗写成叙事长诗,81岁那年,改写成《梅州大侠香港六十年》这样一篇回忆录。廖安祥以一个老人平静的心态,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自己的丰富生活轨迹。这其中包括他在自己家乡的生活经历与成长环境,外出求学,到香港谋生创业,如何组织营救香港文化人士等内容。
< 1 2 ... 3 4 5
Rss订阅